玩中学请关注
最近,福布斯发布了2021年收入最高的TikTok网红排行榜单,年仅17岁的Charli DAmelio以年收入1750万美元(约1.1亿人民币)位列第一。
更令人惊讶的是,前五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00后,包括20岁的Dixie DAmelio(年收入1000万美元),21岁的Addison Rae(年收入850万美元),19岁的Josh Richards(年收入500万美元)和19岁的Avani Gregg(年收入475万美元)。
Josh Richards
毫无疑问,TikTok已经成为了新一代00后疯狂吸金的财富密码。
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被用来形容TikTok上的这一批00后网红再合适不过了。
去年九月,TikTok仅用四年时间,就在海外市场实现了从零到月活跃用户十亿的增长。尽管媒体多有诟病,“短视频让人们的注意力涣散”,“无意义的视频内容造成了宇宙的熵增”,这样的声音自TikTok诞生那天起就没有停歇。
然而金钱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告诉世界,正是这群二十出头甚至还未成年的00后拍摄的小视频,造就了TikTok的繁荣。而TikTok也为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他们,提供了一条另类的致富之路。
占据福布斯2021年度TikTok收入排行榜第一、二名的DAmelio姐妹原本生活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2019年,已经在TikTok上发过不少跳舞视频、也小火过几次的Charli DAmelio发布了一段当时正流行的《Renegade》舞蹈挑战。
在这段15秒的视频中,当年只有十五岁的Charli只是翻跳了一段并非转载互联网的舞蹈,但是走红有时就是没什么来由,一夜之间她账号的粉丝数量增长了上百万,她的视频也被网络上每一个翻拍这个舞蹈挑战的人不断模仿。
走红后一个月,Charli举办了门票售价100美元的线下见面会,随后她宣布加入美国知名的MCN孵化机构、搬进位于比弗利山庄的豪宅,并且出现在了美国家庭必看的超级碗中场广告中。
对于传统明星来讲,走完这样的上升路径也许要花上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然而在属于短视频的时代,Charli只用了半年就达成了。
Charli的走红也顺势带红了自己的亲姐姐Dixie。Dixie的粉丝数量不到Charli的一半,但Dixie会在账号上分享许多生活片段和趣事,展现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DAmelio姐妹
与此同时,Dixie顺着妹妹带来的名声成功启航了歌手事业,除了和妹妹合拍视频、共同参加活动以外,发单曲、与知名rapper合唱、参加巡演等活动带来的收入让Dixie占据了收入排行榜的第二位。
像DAmelio姐妹一样在TikTok上一夜爆红的人不在少数,来自意大利的黑人小哥Khaby Lame同样是这样。走红之前,Khaby在意大利一家工厂工作。因为疫情不幸地被裁员的Khaby走上了录制短视频的道路。
Khaby的视频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标志性的“摊手+摇头+叹气”等一大串动作让许多观众过目难忘,他也在一年之内成为了意大利最红的TikTok网红。
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Khaby Lame
相比之下,另一位TikTok头部网红Addison Rae的爆红更得益于长期用心经营,在TikTok上拥有860万粉丝的Rae此前在Instagram上就是小有名气的时尚博主。
早在DAmelio姐妹之前,2020年Rae就是TikTok上收入最多的网红。以搞怪舞蹈、妆容穿搭分享为主要内容,Rae在开通TikTok后迅速实现了平台间的粉丝转化,同时动态视频也为她展示自己提供了更便捷直观的媒介。
为Rae的走红锦上添花的是,有众多NBA球星也关注了她的账号。球星的粉丝们在偶像的关注列表中发现了这位刚刚21岁的小美女后,就像快手直播时“给榜一大哥点点关注”一样,实现了从名人账号的导流。
和国内抖音的用户构成略有不同,TikTok的用户更年轻、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更乐于追逐不知所以然的流行趋势。
在成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基于熟人社交的Facebook或是单纯发发照片的Instagram等传统社交媒体的同时,Z世代的年轻人们正在TikTok上打造一个拥有他们独有的语言体系的社交环境。
自疫情爆发以来,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网课、与亲朋好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联结,都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网络和智能设备的依赖。
而疫情严重时的居家隔离更是让年轻人们无处释放荷尔蒙和卡路里,此时打开手机就能收获到的搞笑段子、跳舞短视频、meme和最新病式传播开来的tags,都让他们在消遣之余也和不能见面的朋友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观看、模仿、传播,TikTok将00后们感兴趣的视频源源不断地推送到他们的手机屏幕上。而每一个人在面对点开了TikTok的手机屏幕时,大概都做过一个成名十五分钟的梦。
学历高不等于高收入
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模式下,学历决定你的收入下限,而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你的收入上限。
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包括:业务能力有多强、掌握多少有助于公司的“资源”(个人带来的、家庭带来的等)
【案例一】出身中产家庭,成绩一般,本科就读于国内非985,211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传统制造业(红海行业),入职月薪1W职业发展不温不火,五年后升职,月薪1.4万。
【案例二】出身小康家庭,学习成绩优异,高考状元本科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选择银行前台(红海行业),入职月薪2W,职业发展不温不火,五年后升职,月薪2.5W。
【案例三】出身于条件优渥家庭,学成绩一般,本科就读于国内非985,211普通高校,毕业后选择服饰行业
(红海行业),个人的情商、智商和业务能力都一般,个人的上进心也不是很强。但是叔叔在美国某服装品牌做渠道,家庭资源帮助公司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直接负责公司海外市场部门,入股公司股份每年分红,月薪10W。
【案例四】出身小康家庭
,学习成绩很优秀,从小到大都是学霸,高考状元本科硕士就读于国内名校。除了学习好,性格敢闯敢拼,毕业后选择互联网+餐饮行业(在某知名外卖平台初期加入),入职月薪8K,随后企业在新的赛道不断扩张,获得1亿期权,公司成功上市,一跃成为亿万富翁。
学历高低决定了你入职之后的高低,但是不决定你未来的高低,比如大企业都是有硬门槛的,比如985,211,国外前100,前50,更不要说最的金融公司、咨询公司只要清北复交、美国常青藤和英国G5了。你的学校不是其中之一的话直接面试也不用去了,简历直接PASS,这就是学历一开始的优势了。
家庭可以带给你一些资源,有的人是靠着资源继续混,以前是在普通类大学混,现在是在大公司混,但是有的人靠资源是结合自己的学历为自己、为公司在做贡献,创造更大的价值。
未来30年,孩子所面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双减”之后,很多家长都感到迷茫,一边是以往的教育节奏被打乱的当下,一边是不断变化,需要我们更多前瞻性的未来。
在这样的时刻,S爸想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其实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什么是教育?
在一开始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怎么来的。
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
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1956年,美国的一位大法官——布朗,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终于有一个人告诉我:
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leading out(引导出来),让我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
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各位有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孩子,真正在他人生的顶峰、最需要小学所教的能力,是什么时候?
其实不是高考的时候,而是35岁的时候——
这一辈子他在职业最顶峰的时候,最需要运用到一些从小到大学习的人际技能。
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要适应他35岁,也就是2040年以后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6、18岁高考时候的人才。
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
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那么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改变,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这是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最终,电脑深蓝战胜国象棋王。
再来看另外一张图片,10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
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
而概念时代需要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
现在18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
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 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
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这几年很火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
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
第二个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是不是靠逻辑呢?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
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
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就是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
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
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
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
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第三个改变,是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 2013年人均6470美金,2020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8147美金。
预计到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
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会下降。
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为什么3000美金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
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
8000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2020年之后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
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什么?
他们会真真正正的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的话题。
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
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而且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
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
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
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完全不一样,90后是第一批公开在网络上承认自己是脑残、屌丝,承认对方是女神的群体。
心理学上,一个人的内心要极其的强大,才敢自贬到这个样子。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认同感需求已经爆棚了。
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
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
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
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
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胜任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那么接下来我谈谈如何能胜任的方法——未来主人翁需要什么?
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
zhu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
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
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
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
前几年,家长开始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
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
我们先来看一个zhu名的案例。
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
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
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
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
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但是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
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3到5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
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
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
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我那位朋友听完很不争气的哭了。
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所以,总结一下,我觉得未来主人翁有这么几个技能:
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是仅仅是理性思考力。
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
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我觉得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05年,S爸作为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就出版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图书。
时代发生了变化,如果到20年后的今天,让我重新写这本书,我想说在生涯方面,如果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也不是我们有什么技术方法,而是你对于未来的信心是什么样子。
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你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善良的,那么他就教孩子们去打开可能性,去创造可能,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
但如果一个家长和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又平庸的人。
所以我想说,你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关于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话题。
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我给自己孩子STEVEN说——
亲爱的孩子,希望你活的认真,活的精彩。
跟自己比,愿你过上我从未理解、也未曾看见的生活。
参考资料:
The New Yorker:According to “The D’Amelio Show,” Being Famous on TikTok Sucks
Insider:TikTok is breeding a new batch of child stars. Psychologists say what comes next wont be pretty
Forbes:Top-Earning TikTok-ers 2022: Charli And Dixie D’Amelio And Addison Rae Expand Fame—And Pay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