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earth 能看到长城吗
在google earth上搜这个坐标就可以看到了
40°3659.81N117°2530.40E
或者输入greatwall可以看到长城在不同城市的好几段
秦汉长城是怎样修筑的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传递信息。
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中国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zhu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zhu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政治家,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防御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广大人民谢印,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在雁门关修筑斧牧洞以为纪念,至今词堂遗址尤存。
自然概况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zhu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汉武帝时期所修的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地区wei一政权,并改制为帝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东汉亦筑长城,但规模较小。
google全球卫星地图为什么找不到长城?
呵呵,那是你没有找到而已
其实长城这样的目标在卫星照片上是很难辨认的,而且如果你了解GE的情况的话就会知道,像长城所在的荒山野岭是几乎不会有卫星照片的
我找到了八达岭长城的一段(因为是一个zhu名的景点,所以GE上才会有照片),你试一下
另外还有两个坐标40.354091,116.007836和40°2115.74"N 116° 026.65"E
长城,卫星上wei一可以看到的地球建筑,使之震撼
中国长城是地球上wei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筑。 ”
起初,这句话是一位登月的美国宇航员说的。从此,它传遍了地球上的所有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这种“wei一”已成为我们最引以为豪的骄傲和骄傲。
但遗憾的是,中国di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接受采访时说:“在太空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地球,却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或许有些遗憾和失望,但杨利伟说的是实话。
“太空”高度的最低极限约为105~110公里,即使是直径10米的圆形物体,人眼所能看到的最大距离也只有36公里。
长城虽然很长,但它的宽度却没有那么宽,一条普通的双车道公路就很宽,想要在太空中看到长城,就如同看到千里之外的一缕头发。
然而,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并没有阻止这个谣言的传播。因为在我们心中,长城这个伟大的建筑奇迹,配得上这些难以形容的美誉。
那么,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才能在大众的潜意识中与明月相伴?
01
长城是防御设施吗?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长城是中原王朝为阻止强大而有能力的游牧民族南下而设立的前沿防御设施。
但实际上,长城的位置并没有停留在游牧区与耕作区的交界处,而是深入游牧区。这不是打人的嫌疑吗?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北方民族,虽然骑兵有所发展,但远没有后来那般威武。
更重要的是,这些北方民族仍然分裂,非常不稳定。
靠近北方的国家不仅看中了北方草原的广阔土地,还想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实力
于是开始修筑长城。表面上是防御性的,但实际上是以长城为基础压制入侵的容帝,可以直接从容帝靠近长城招兵买马。
依托长城,中原它能够扩大其军事力量和国家领土。
但后来发现,游牧区不适合耕作,价值对中原来说意义不大。中原人在游牧地区尝试耕种失败,放弃了依靠长城继续向北扩张的想法。
但在后来的秦汉与匈奴的战争中,长城仍然起到了进攻的作用。可以利用长城修缮、集结兵力,准备发动奇袭;当攻击被阻挡时,你可以撤退到长城。
蒙恬利用长城运送后备物资和军队,以迅速反应发动进攻,进攻匈奴。
卫青、霍去病等人攻打匈奴。他们都以秦赵长城为主要攻防据点,以长城为北伐据点。
被迫投降的李陵,也想单独勾引敌人,将匈奴主力拉到长城边上。然而,军队中出现了一个叛徒,告诉匈奴,李陵是一个孤军,弹药和食物都用完了,导致了李陵士兵。投降了。
李陵的祖父“飞将军”李广多次远征匈奴、雁门、上郡,起点也在长城前线。
因此,长城的作用不仅仅是防御,而是具有稳固进攻效果的设施。
02长城的 历史
虽然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但长城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将用来传递信息的烽火台连接起来,形成长城“相互防御”。
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附近的秦、赵、燕三国。
后来秦统一中原,舍弃了各国的长城,北接秦、赵、燕三国交界的长城,又扩大延伸,形成西起临洮至辽东的长城。东部。
后来,各个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规模的长城。
汉武帝将匈奴驱逐到漠北后,修葺秦长城,修筑西起大湾,东至鸭绿江的长城,全长近万公里。
汉长城是 历史 上最长的长城。
因为孟姜女的故事,大家都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不人道的,是历代最耗费人力物力的。
实际上,隋朝为了北方而拒绝突厥人。它以的劳动力两次修建长城,连接了前朝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所有长城。
人人都说“唐无长城”,其实它也是唐代建的长城之后,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是,唐代出现了大量关于长城的诗歌。
比如王维的《劝皇上一杯酒,阳关西无熟人》; “誓在第一金门,为长城御塞中”;何志章的“送长城,为国不愁”。
明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称为边墙。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新近发现东依鸭绿江至辽宁湖山。
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居庸关都是名关。
由于时代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不同,各个朝代对长城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因此,过去修建的长城在结构、施工方法和材料上,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相当。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用夯土板修筑长城。它在由木板制成的方形“木箱”模具中装满了黄土、水、芦苇等。凝固后,拆除木箱,建造一段城墙。
秦长城的修建也延续了这种夯土建筑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修长城“因地势,以险阻塞”,因地制宜,取材,用黄土夯筑城西。黄河,但在阴山建造时,使用石块方法。
孟姜女哭的那段长城很可能是用夯土筑成的,然后才被眼泪冲刷下来。
秦长城的主要防御系统是烽火台,用于观测和信息传递。
秦始皇时期修筑长城的方法和材料,已成为历代长城修筑所遵循的原则。
汉代长城使用土坯和石板,夯土使用大量赤泥、粗砂和石灰块。芦苇越来越结实。
在沙漠地区,既没有土壤也没有石头,所以在沙漠中铺设了红柳和砾石层。这样的城市很强大,可以抵挡沙漠的风。
如今,敦煌玉门关附近由汉代红柳等材料制成的长城最高端矗立在沙漠中,接受 历史 风暴的侵袭。
相传北魏首先尝试了长城的砖石结构。北周和北齐都用砖石修筑长城。
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包括居庸关、慕田峪关等重要关口。
此时烧砖技术相当成熟,所以明长城大量使用砖石。但在西北黄土高原,明长城仍按就地取材原则,用夯土或土坯筑长城。
嘉峪关,明长城西的第一关。相传,在建造时,有一位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斩首。
西边的工匠准备了9999块砖,只用了9998块,最后一块放在了西瓮城门楼的屋檐上。监管人员和官员一旦发现工匠的罪行,就会严惩。算计匠人淡定道:“砖是神明放的,是城砖,一动,塔倒塌。”
上司一听,也不敢追究。从此,这块砖就留在了原地,谁也不敢动。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塔上。
可见,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城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生产力和技术低下的情况下完成了如此庞大的项目,不得不承担各种风险。 ,真是太神奇了,难怪长城的英文翻译是“Gread Wall”——长城。
03
长城对中国 历史 的意义
历史 上,长城是中原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主战场。中原的北进促进了游牧民族的统一;游牧民族南下,也使中原在和平时期不断处于戒备状态。
现在长城的军事功用已经消退,但源自长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长城精神是勤奋、智慧、坚持。 ,中华民族团结不灭的精神。
长城一直是见证中国 历史 的重要遗迹。古长城烽火台上,硝不再升腾。
鼓声与刀剑之影,早已退去。今天,蜿蜒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长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google earth 上怎么找不到长城啊
因为有关长城的部分,分辨率没有特别提高,不象北京城内,连天安门广场上的人都能看得见。宇航员用肉眼是看不见长城的,因为卫星的飞行高度有一个低限。我们看到有些卫星照片上有长城,是高分辨率摄像机的作用。
关于google地球与秦汉长城和长城 地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有需要独享得id可以点击下方广告链接进入。独享一人一号。